美仑·视野| 传神——湖湘工笔画邀请展: 莫高翔专篇
2018/8/31莫 高 翔
莫高翔(1949—),湖南邵阳人,自幼酷爱读书涂鸦,1966年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0年任教于迎丰学校,197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1980年以优秀的成绩结业于四川西南师范学院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助教进修班。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顾问,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文明的碎片》获全国小幅工笔重彩画艺术展金奖,《金秋》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乐园》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花》、《瑞雪》等入选全国新人新作展,《秋实》入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展,《生生不息》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勐仑晨曦》入选大美西双版纳.全国工笔画学术展。出版有《白描花鸟画集》、《莫高翔工笔花鸟画集》等著作。
俱 到 适 往 著 手 成 春
文/吴灿(节选)
作为工笔画家的莫高翔老师,或者作为教师的莫高翔老师,像古代的中国文人意义,也没有陷入这多重身份所造成的迷惑之中。画画的时候,他是优秀的工笔花鸟画家;教学的时候,他是受人尊敬的美术学院教授。这一双重身份的确定,既是社会对他的认可,也是自我主动的定位、无论是处于这两者中的何种角色,他都做得游刃有余。
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作为美术教育家,莫老师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湖南的任何一个绘画作品展览上,必定都能看到莫氏门生的作品。现在如此,将来他们仍将长时间地占据着湖南工笔画的半壁江山。这些作品尽管面貌各异,但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则完全一脉相承。从造型上而言,精研物理,体察入微;从色彩上而言,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求新不求怪,尚意亦尚形,既不流于江湖习气,也不偏于宫廷匠气,自有一种文化品格支撑着画面。
莫老师的创作非常缓慢,一副作品画上一年半载是常事,这源于他对艺术的严谨苛刻。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折枝小品,自选景起稿开始,都要反复推敲,惨淡经营之至。对构图的重视程度和线条的质量高度上,很少有画家能做到如此极致。在他看来,花鸟画中花瓣偏一点或者枝干粗一点,都无太大影响,但是如果构图不好,线条缺乏美感,这张画就等于失败。他将每一张学生稿都当成主题性创作来对待,厚厚的写生本上的每一幅小稿几乎都无可挑剔。这种队画面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莫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也深刻地影响着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一起画画,这是莫老师越画越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跟学生交流各种时尚话题。共同探讨一些问题的时候,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始终以一种年轻的心态,活在当下。每一幅作品几乎都是与学生一起在工作室完成,既能给学生直观地展现绘画过程,也能从学生的某些跳跃的思维中吸收灵感,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将“教学相长”的古训发挥得恰到好处。
莫老师经常说:“我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很多画家都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要真的做到却非常不易,因为市场或者评论家很容易绑架一名成名的画家。然后,尽管在生活中平易近人,但是在艺术上莫老师从不受旁人左右,总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画面上经常呈现不同的面貌。他在画面上保持常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坚持写生,向大自然寻找灵感。因此,在别人创作枯竭的时候,他总是有一些超越过去的图式和物象从心中源源流出。一些简单平凡的事物,如田间的稻草、屋角的乱石,经过他的手,都能化朽为奇,获得新生。《诗品》中说:“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莫老师的画,始终为自然界中的花鸟虫草写照,以绘画作品实践着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文章来源:莫高翔 雅昌艺术家网
作 品 欣 赏

棕林情歌,纸本设色,186cm×119cm,2010年
洁羽金花,纸本设色,185cm×105cm,2016年
枯柯鸣禽,纸本设色,185cm×105cm,2010年
雪压新绿谁主张,纸本设色,180cm×106cm,2012年
出品人 : 黄啸
学术主持:李蒲星
艺术总监:陈荣义
主办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承办单位:美仑美术馆
协办单位:美仑艺术研究院 湖南省工笔画学会
开幕式:2018年7月28日(星期六)下午三点半
展览时间:2018年7月28日—2018年9月14日
展览地点:美仑美术馆(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湖南美术出版社院内)
【免费观展须知】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地 址: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湖南美术出版社院内
参观方式:观众凭本人有效证件领取免费参观券入馆参观